当前位置:
情境教育的特点
来源: | 作者:菏泽成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| 发布时间: 2023-06-05 | 483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“真、美、情、思”形成独特优势,在数十年与儿童朝夕相处,我感悟到儿童是有情之人,儿童生来爱美,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潜在着智慧。我国“意境说”中的“真、美、情、思”为情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。

“真、美、情、思”形成独特优势,在数十年与儿童朝夕相处,我感悟到儿童是有情之人,儿童生来爱美,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潜在着智慧。我国“意境说”中的“真、美、情、思”为情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。

(一)讲究“真”,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,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

情境教学在起初阶段就受到“意境说”的影响。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指出:“情以物迁,辞以情发。”也就是说,客观世界会影响人的情感变化,情感会触动语辞的萌发。我想,语文是生活的写照,是典型化了的生活,怎能以封闭的课堂束缚獐,使他们在枯竭的断流中学习语文呢?

(二)追求“美”,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,在熏陶感染中生成主动学习的“力”

开放的情境让孩子身心得到释放,作文教学的成功让我发现了美的无可比拟的功效,引起了我新的思考。我联想到“意境说”中刘勰从“美物”到“美文”,王国维的“外物美”到“内修美”,讲究的便是一个“美”字。“意境说”对“美”的反复的褒扬,激励着我在情境教学初期就去追求语文教学的“美”。小学语文本身是美的,展示了一个真、善、美的世界,有形亦有情。我认为,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儿童切实打好语言文学的基础,而且要让他们在其间受到人文熏陶,进一步培养儿童的高级审美情感。由此,我想到美学,想到艺术,借鉴边缘的学科思考,拓宽了我的思路。我深知,艺术是最形象、最富美感、最生动的文化。儿童的审美教育是从感受美开始的,进而才是对美的理解和借鉴,以至去创造美。

(三)注重“情”,与儿童真情交融,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

情境教育的根本灵魂就在于一个“情”字。在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过程中,学生在教学现场的反应告诉我,“美”能激“情”,进而促使我在情境教学如何“激情”,如何“冶情”方面作了更深入的实践与研究。

联系“意境说”对情感的论述,可以看到其中内在的关联。刘勰在《物色》篇中,从客观外物对人的情感的影响,作了生动形象的阐述,他指出:“物色之动,心亦摇焉”,表明人的情感受客观外物的影响之深。王国维则明确指出:“境非独谓景物也,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”,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。而儿童恰恰是最富有情感的人,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的心头,教育应该利用儿童心灵的这种最可宝贵的特点。于是我将“意境说”、“情景交融”、“境界为上”的精髓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,感悟到用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的情境,并不是一种单纯形象的呈现,而是浸润着、弥漫着情感。情感成了情境的内核,无情之境终不成境界。

受“意境说”的启发,情境教育也非常重视以教师、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触及儿童的心灵。在优化的情境中,儿童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,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,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。情境显示的美感和情趣往往能迅速引起儿童的关注,进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,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,使儿童在一种美好的情感世界、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,发展智力。儿童的思维、想象、记忆等系列的智力活动浸润着情感的因素,感受学习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,达到知、情、意、行的统一。于是,在构建情境教育模式时我提出“缩短心理距离”,师生间创设一种“亲、助、和”的人际情境,课堂上创设“美、智、趣”的教学情境,从而使儿童对教师“亲”,对教材感到“近”,形成了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,达成以情激趣,以情启智,以情育人。

在优化的情境中,在教师语言的调节支配下,儿童自己的情感还会不由自主地移人到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。无论是阅读教学课《小音乐家扬科》,师生对扬科身世的同情、怜悯,还是作文课《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》,学生对小主人公的期盼、迎接,无不体现出鲜明浓郁的情感色彩,无不蕴含着执教者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”的教育哲学理念。在这样的课堂里,没有丝毫沉闷的学习空气,没有强制,没有指令,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。探究的乐趣也绝不是属于少数拔尖的学生,而是属于全体学生。在这种热烈的情感的推动下,学生群体为求知而乐,为探究而兴奋、激动,到达了一个比教学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、广阔得多的境界。“让情感进入课堂”的境界,正是通过情境教育这一模式,得到了实现。

情境教育由于是以情动情,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,所以有效地培养、发展了儿童的审美情感及道德情感。随着情境的延续,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,天长日久,弥散、渗透到他们内心世界。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、态度、价值取向,又将逐步内化、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。在儿童道德意识、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,这对他们的人格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,也是极其深远的。它表现为层次更高级、内涵更丰富的理想、道德、意志等,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情意力量,最终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。

(四)突出“思”,给儿童宽阔的思维空间,尽力开发儿童的智慧

每一个大脑健全的儿童都潜藏着智慧,理想的教育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充分开发儿童的潜能,使他们变得智慧起来。儿童的思维能力、语言活动、认知水平,连同情感态度无不受其思维活动的支配、调控。教学实践表明,在广远的意境中,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得极其惊人和美妙,可谓神思飞扬。我不禁赞美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,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,想象力是儿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。启迪儿童的想象是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有效途径。在情境教学走向多学科的探索过程中,在时代强调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大背景下,又使我加深了对发展儿童创造性的认识。在大量的教学情境中,我有了新的感悟,发现优化的情境不仅是物质的,情境中的人所抒发的、倾诉的、流露的、交融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,进而影响儿童潜能的开发。于是我努力把握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,从审美、情感、思维三方面提出培养发展创造潜能的举措。 情境教育激发了儿童的潜在智慧,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各项综合活动中,他们的思维都非常活跃。就拿数学来说,孩子们会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画出许许多多精美图案;他们还能将所学的测量、平面计算等方法带到园林中,实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测绘问题。同样,在语文教学中各年级孩子们的创造性也得到很好的发展,想象性作文、自己创作的童话以及充满个性和想象力的习作集,如《月牙泉》、《七色花》、《太阳歌》、《缤纷花朵》,等等,更是表明几乎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,因为“乐思”,儿童渐渐地学会“善思”。

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,情境教育突出了儿童发展所需的“真、美、情、思”四大关键元素,构建了将儿童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独特的教育模式——情境教育,把认知与情感、学习与审美、教育与文化综合地在课程中体现出来,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拓了新的途径。